当前位置:主页 > 学生成长 >
趁春光,去“耕云” | 昆明浙附中学开展农耕研

      春风送暖,草长莺飞,一年之计在于春,4月5日,昆明浙附中学初2025届的孩子们趁春光正好,开启了一场户外研学之旅。于暖融融的春风中,细听鸟儿啼鸣,溪水潺潺;在绿意渐浓的春色里,走进田间地头,感受植物的生长,生命的奇妙。
别样劳动课堂   
农耕研学活动——行走在路上
       春风盈怀,两袖花香,青春正悄然绽放。一路欢声笑语,一路憧憬期待,很快大家抵达了此次研学目的地:半山耕云。
       “嘭”的一声巨响,一团白烟升腾而起,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装满了口袋,诱人的香气让口水喷涌而出——新鲜出炉的爆米花是欢迎同学们到来的第一份礼物。


随着学校岳贵梅书记的宣布,本次研学活动正式拉开序幕。
      “激情节拍”“蛟龙出海”一场场紧张刺激又趣味十足的游戏在各班同学齐心协力、默契十足地配合下顺利通关。他们手牵手,好似真的“拧成一股绳”,他们肩并肩,传递出一种昂扬和自信。

 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,劳动的结果,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,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。——高尔基

体验农耕文化,感受田间乐趣
春耕实践
       春是温暖,万物复苏,春雷唤醒大地,春雨滋润万物;春是希望,生机勃勃,柳树抽出新芽,百花竞相绽放。不负春光好时景,播下田野新希望,浙附少年来到田间,俯身探索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壤。 
       瞧,这一个个好学的少年,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便做得有模有样起来——他们挥起锄头播种,挽起裤脚插秧,弯腰育苗覆膜,挖土制作土坯……



高本云校长也同孩子们一起制作土坯

       汗水沁润土壤,双手播种希望。通过劳作体验,同学们切身感受到凝聚在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中华智慧,挖掘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,真切地感受到各民族农耕技术上的传承和发展。

       辛苦过后方知粮食的来之不易,经过一早上的劳作,同学们早已饥肠辘辘,每一口饭菜都更加香甜。
 


午饭后,同学们走进牧场,翻开这本自然教科书,和小动物们来了一场亲密接触,结下一段别样的友谊。
        播种一颗种子,收获香甜果实,在下午的手工创作课上,同学们将大自然的馈赠通过双手变成香甜可口的美味——磨豆浆、打糍粑,同学们分工合作,喊着号子,一圈圈转动石磨,一下下捶打米粒,辛勤的付出很快就收获了诱人的成果。
 
        往日讲台上辛勤耕耘的老师们也积极投身到这份“热火朝天”地农耕研学中。瞧,黄荣明总校长、岳贵梅书记和高本云校长正向同学们耐心讲解着如何挑选豆子,如何磨好豆浆。


云南十八怪——鸡蛋用草串着卖

结营仪式

 
        云南这片广袤土壤上,农耕文明如璀璨明珠熠熠生辉。每一件农耕器具,每一种农耕技术都是云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。保护农耕文化遗产,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是每一个青少年的责任与使命。
 
       在结营仪式上,来自佤族的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生动有趣的非遗文化课,悠扬的佤族歌曲唱出了美好新生活,更唱出了对未来的期盼。同学们跟随着老师学习了简单的佤语和傣语,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,将气氛推上了高潮。


校长致辞

高本云校长为本次活动做总结
        一日之计在于晨,一年之计在于春。春天是万物复苏,生机勃发的季节,春耕实践对于每位学子都是一种新奇的体验,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。大家纷纷化身小农夫,从育苗到耕地,从种植到插秧,我们明白了一餐一饭皆为勤劳所得。 
       同学们,通过今天的劳动教育实践,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,更加热爱劳动人民,从而促进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让我们了解了自己生长环境的文化特色、乡土风情,理解和尊重家乡的传统文化,对传承传统文化具有历史责任感。我们今天收获满满,今天的体验一定会产生深远影响。当今是一个多元化社会,竞争激烈,劳动教育给予学生们一个锻炼身体的机会,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一次劳动一次成长,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将今天所学所得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!
       昆明浙附中学始终重视学生劳动教育,努力让“劳动教育”成为 “五育并举”的有力支撑点,以“劳”树品德,以“育”促发展。本次农耕研学活动,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,在实践中创造美好!


( 发布日期:2023-06-06 10:04 )